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如何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更加备受瞩目。7月28日,工信部及京津冀三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在张家口召开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推进会,进一步引导京津冀地区合理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
产业协同发展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率先突破的三大领域之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重要支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舞台上,河北已承接北京企业3235个、天津企业859个,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越走越实。
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先行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升级转移规划(2015—2020年)》。今年6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又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联合编制《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进一步强化产业协同顶层设计。
随着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出台,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定位和思路也逐渐清晰,三地将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即北京市将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打造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中心,辐射带动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天津市将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型农业为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河北则发挥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积极承接首都产业功能转移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平台。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刘树苹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升级转移规划(2015—2020年)》和《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确定了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规划了“五区五带五链”的产业分工格局,明确了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对接、绿色低碳发展、产业协同创新等主要任务,以及配套政策措施,将积极推动产业协调,努力实现率先突破。
下一步,工信部将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支持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津冀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等合作园区建设发展和质量提升,持续推进产业领域实现率先突破。
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再加速
如果说过去,谈及产业转移河北只是在家里被动地等,而现在河北则是主动地对接京津产业转移。最近一段时间,河北力图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特别是配套政策,改变京津企业入冀环境,把政策洼地变为政策高地,使京津企业真正能够来到河北,落户河北。
为此,省工信厅与北京市经信委、唐山市政府编制完成了《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共同建设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省工信厅与京津经信委签署《关于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京津冀产业有序转移合作协议》,在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政策突破和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等五个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共同建设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邹平介绍说,我省本着“因地制宜、统筹布局、发挥优势、各有侧重”的原则,对各地上报的各类园区进行了筛选,确定了河北省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40个重点平台,并明确了功能和产业定位,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据了解,2015年以来,全省共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项目400个以上。产业园区聚集效应明显,新认定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等4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目前已有千方科技、碧水源、瀚海智业等159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落户。
在河北,闻名遐迩的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如此。其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共赢”的 PPP 市场化运作模式,倾力打造产业新城,推动固安工业园区成功承接一批高端产业,成为河北省发展最快的省级开发区。
与此同时,我省及各地市不断完善引技术、引人才、引项目的系列优惠政策和子女上学、住房等系列配套政策,解决迁入企业及员工的后顾之忧。